一、 跨境圈“税务地震”来袭
10月26日起,一场席卷跨境圈的“税务地震”不期而至。大批亚马逊、TikTok等平台的卖家陆续收到税务部门短信或电话通知,指出其第三季度申报的增值税销售额,低于平台向税务机关同步的收入数据。卖家开始恐慌,担心数据有出入,最后要补税、交滞纳金,甚至还得吃行政处罚。
恐慌与迷茫之际,马帮ERP与响迈财税火速联合,举办专场解读直播,为卖家们提供了从政策解读到实操落地的全面应对指南。本文将直播精华内容系统梳理为三大模块,助您步步为营,化解危机。
二、 互联网平台企业税收监管政策深度解读:为何查?
1.监管动因:《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
这一行动源于2025年10月起正式实施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该规定要求互联网平台按季度向税务机关报送平台内经营者的身份信息、交易金额等详细信息。 截至目前已有6500多家平台报送了相关涉税信息,超过应报送平台总数的95%,这些平台中包括亚马逊、eBay、速卖通、Lazada、Temu等主流跨境平台。三、 电商企业典型财税痛点与合规实操指南
1.收入与回款问题
痛点:私户收款、平台收入与公账收入不符。
指南:切勿急于将全部回款一次性转入对公账户,此举极易触发风控。应先理清业务流、资金流,制定循序渐进的合规回款方案。
2.多账号纳税主体问题
痛点:店群模式风险最高,因法人名下关联大量店铺,收入难以合并解释。
指南:卖家需梳理店铺数量、开票情况、销售额度,选择最适合的申报方式。核心原则是 “实质重于形式”,业务解释必须逻辑自洽。
3.灰关出口与采购成本发票问题
痛点:无票采购灰关出口是行业顽疾,导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负高昂。
指南:①小规模卖家(年销500万以下):营业收入视同内销按1%缴纳增值税;若能获取成本发票,企业所得税低至利润额的5%。②一般纳税人(年销超500万):营业收入视同内销按13%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25%,如果没有进项发票,则没有进项税抵扣和采购成本税前列支。雪上加霜。解决方案是获取合规发票,通过出口退税将综合税负率降至2%-3%。
4.业务模式与架构问题
全托管模式:合规难度大,建议将经营主体转换为海外公司。
直邮/小包模式:积极采用国家推出的 9610(跨境电商零售出口) 或 1210(保税电商) 政策进行报关。
多店铺、铺货卖家:可考虑搭建香港公司架构或海外架构,利用其税务优势。但需注意关联交易与转移定价的合规性,并保留所有单据以备核查。
5.地区政策理解差异
热门地区(如深圳、义乌、广州):税务部门对跨境电商业务理解较深,沟通相对顺畅。
非热门地区:可能面临理解偏差。应对方法是主动提供官方政策文件、其他城市案例进行沟通说明,以理服人。
四、 企业财税合规化路径分步走:从问题识别到体系搭建
第一步:积极沟通是关键,盲目操作是大忌(稽查态度)
面对稽查,态度是第一位的。切忌消极抵抗或病急乱投医。
电话应对:接到电话应保持冷静,表示“已知悉并通知财务处理”,顺势询问对方联系方式,交由专业财务人员对接。
第二步:全面自查与数据梳理(问题识别)
立即对所有店铺的收入、支出、GMV、回款等进行彻底盘查,形成数据底稿,这是所有应对工作的基础。
第三步:撰写专业的《情况说明》(沟通桥梁)
这是应对稽查的核心环节。一份合格的说明应包含:
业务解释:情况说明中要解释业务情况,包括公司性质、商业模式、货物流、资金回流方式、店铺数量、收入情况及经营原因等。
逻辑框架:撰写要有逻辑和框架,语言表达要让税务部门能看懂。
第四步:选择并落地合规方案(体系搭建)
根据自身规模与模式,选择最佳合规路径:
利用核定征收政策(如1039市场采购贸易):适用于无票采购,但务必提前确认当地税务局是否认可该政策,警惕后续风险。
架构优化:对于复杂业务,考虑搭建香港或海外架构,务必做到业务流、合同流、资金流“三流合一”。
工具赋能:借助马帮ERP等专业工具,实现业务数据化、可视化,为合规申报提供准确数据支撑,让财务合规不再是糊涂账。
第五步:树立长期合规观念(可持续发展)
国家支持跨境电商行业健康发展的总基调未变。此次税务稽查意在规范,而非打击。卖家应视其为转型契机,从“被动补税”转向“主动规划”,思考如何通过合规化经营,成为受政府奖励的优质企业,赢得更广阔的发展未来。